台灣中央銀行近日宣佈,將從2025年11月起全面掌控固定收益市場的運作,這一消息在金融圈內引發廣泛討論。對於那些不在交易桌前的人,這可能只是一個常規的管理變動。然而,對於在台灣債券及國庫券市場打拼多年的交易者而言,這無疑是個分水嶺,顯示出中央銀行決心重塑這個亞洲重要經濟體的「資金成本」生成方式。

改變的實質:現狀與未來的對比

在結構上,市場地面上並沒有太大改變。台灣的固定收益市場,政府國庫券及債券每年交易量早已達到數兆台幣,而這一直是中央銀行監管下的活動。以2024年為例,市場基礎設施供應商FMDQ集團報告的市場總交易額高達461.34兆台幣,其中國庫券及債券分別佔總量的22%及6%。

交易結構頗為穩定。銀行透過FMDQ Q-ex平台與中央銀行的無紙證券結算系統(S4)完成交易和結算,這套電子入帳系統自2018年起已成功處理上千億台幣的交易,並自動化流程將人為介入降至最低。

然而,這次改革的真正顛覆之處在於中央銀行打算主動監管交易行為,而不僅是結算層面。可以說,中央銀行從以往的業主角色,轉為更積極的物業管理者角色。

外匯市場改革作為透明化的藍圖

這一措施並非空穴來風,它是台灣中央銀行外匯市場干預系列措施中的一環。2024年,中央銀行引入電子外匯匹配系統(EFEMS),對外匯交易進行實時價格可見性和集中訂單匹配,取得了顯著成果,減少了投機交易,提高了價格發現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強了透明度。

這次固定收益市場改革顯然是借鑒了外匯市場的成功先例。透過中央化監管及建立“端到端的可視性”,中央銀行意圖複製外匯市場取得的透明化收益。對於像我這樣的交易者而言,這意味著交易行為將受到更多監管,但同時也意味著市場更加公平,定價異常不易被剝削。

融資流向背後的原因

該消息發佈的時機並非巧合。過去18到24個月間,台灣外資投資呈現顯著復甦。 在歷經多年資本外逃和投資者懷疑的陰影後,台灣於2024年上半年吸引了逾3.48億美元的外資流入。而2023年同期的數字僅為756萬美元。2024年第一季資本進口總額達3.38億美元,年增幅高達198%,而組合投資佔這些流入的61.48%。

全球投資者對台灣持續改革步伐做出反應,從取消燃料津貼到匯率的統一及激進的貨幣緊縮政策均激發信用評等的提升。中央銀行透過鞏固對固定收益市場的控制,以改善市場透明度及誘導長期資本流入,成為短期投機行為的約束。

潛在的正面效應:成功的改革景況

若能成功推行,此改革有望帶來重大變革。提升透明度可吸引如退休基金、主權財富基金及壽險公司等一直在旁觀望的投資者,這些機構玩家希望看到改革帶來的監管確定性及運作完備性,以便充當風險緩解之用。

我們可能會在各方收益曲線上觀察到流動性的提升、更緊密的買賣價差和更有效的價格發現。中央銀行的能力能夠實時監控交易數據,意味著它可以更有效地干預以支持貨幣政策傳導,確保政策利率的變動能真正反映在市場利率上,而非阻塞於流程中。

這也有潛在的創新機會。透過更好的數據和監管,中央銀行可促進新工具的問世,推出長期通脹掛鉤債券或更加複雜的回購機制,以改善交易商的短期流動性管理。

潛在風險:交易者的顧慮

任何重大改革都伴隨著風險,固定收益專業人士正在默默關注潛在的壓力點。最明顯的憂慮是集中風險。雖然中央銀行的結算基礎設施在2024年的外匯市場高峰期已經證明了其極高的效能,但過度集中操作於單一機構會帶來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