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全球串流平台的投資急遽增加,這樣的現象在台灣也不例外。隨著科技進步與觀眾習慣的轉變,串流平台逐漸成為主要的內容消費平臺,使得廣告商無法忽視這個渠道的重要性。然而,媒體買家在能見度高的廣告投入中仍然謹慎小心,努力談判以獲得更有競爭力的成本效益。

串流投資的不斷升溫是由數位化和觀眾消費習慣的根本變革所驅動的。台灣的觀眾逐漸習慣在網絡上進行影視娛樂的消費,如Netflix和HBO等知名平台均欣欣向榮。在這樣的背景下,內容供應商的廣告收入也在增加,特別是像Netflix這樣的新興市場,比較容易取得廣告商的信賴,進一步增加投資。

然而,即便如此,串流平台和廣告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例如,雖然Netflix和Amazon這樣的平台在廣告收入上有所突破,但像Paramount和Disney這樣的傳統媒體公司則面臨著廣告收益下降的挑戰。造成這樣的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觀眾注意力逐漸被分散到不同的平台上。

在此背景下,媒體買家在面對彈性定價和不確定的經濟環境時,必須採取更加謹慎的策略。當串流平台試圖說服廣告商投資時,媒體代理商則奮力要求更低的每千人成本(CPM)和附加費減少的協議。這種情況在近期尤為明顯,一些大型廣告商通過談判,將CPM從60美元降低到25-40美元,以提升投資回報。這些努力不僅體現在CPM的降低,更在於廣告商追求更高的廣告效益和靈活的合同條款。

串流廣告的競爭市場非常激烈,許多代理商希望通過降低CPM來幫助客戶降低支出,同時增加他們在市場上的投資比例。特別是那些依賴巨額年均增長數字的品牌,例如在今年的上半年,某些客戶對串流平台的廣告投入增長了10-15%。但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廣告收入的增長並沒有抵消一些傳統媒體公司收入下降的趨勢。究其原因,代理商和廣告商間的合作,以及各種協同措施的不足,都是導致收益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情況變得更加複雜的是,不同的串流平台提供不同的廣告選項以及針對特定受眾的功能,這使得媒體買家在選擇廣告合作對象上需要更加謹慎。特別是在當前這樣的市場環境中,媒體買家如同走鋼絲般,需要在控管支出和提高廣告效益之間進行平衡。

總的來說,儘管投資不斷增加,但媒體買家仍對扣除費和協商條件極為關注,希望能在競爭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未來,隨著台灣乃至全球串流市場的不斷演變,廣告商和媒體買家將需要更加開放和靈活的合作方式,以抓住這一市場變革所帶來的龐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