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香港大學的新基因研究確認,兩種被認為是相同物種的鳳頭鸚鵡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物種。鳳頭鸚鵡是一種具備社交天性的鳥類,既可在野外看見,也經常被作為寵物飼養。目前已知的鳳頭鸚鵡種類超過20種,皆屬鸚鵡科。

來自中國的科學家研究了幾種不同的鳳頭鸚鵡,其中包括極度瀕危的黃冠鸚鵡,該物種在野外的數量僅約2,000隻。研究表明,儘管大鳥鳳頭鸚鵡與葵花鳳頭鸚鵡在外觀上相似且棲息地重疊,但它們實際上是不同的物種。這一結果來自於對兩項創新研究的基因組分析,顛覆了我們先前對這些物種的理解,也為牠們面對棲息地喪失及非法捕捉的威脅提供了新的保育希望。

這項研究發表後,學界認為在未來的再引入計劃中必須整合這些基因數據,以確保最好的結果。此外,全球範圍內的法律和保護層級也應跟隨這一發現進行更新。主要研究者之一的Arthur Sands博士表示,引入不適當的物種可能會影響牠們在野外的長期生存,導致潛在的雜交或競爭,甚至可能干擾當地生態系統。

研究同時還識別出黃冠鸚鵡三個獨特的基因群體,簡化了之前分為七個亞種的分類體系。這一發現為嚴重瀕危的黃冠鸚鵡在演化和分佈上的理解提供了新見解,也能夠用來指導保育策略,進而有助於避免其滅絕。

在這項研究的背景下,科學家們呼籲,未來在新幾內亞地區所有再引入計劃中,必須考慮到基因數據,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此外,全球的立法和保護措施應及時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研究發現和建議,確保物種的生存不受到人為錯誤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