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自主社群是未來成長的關鍵

在現代的數位市場中,許多企業將時間和資源投入到社交平台,如Facebook、LinkedIn、Slack等。然而,當這些平台的政策改變或其本身出現問題時,公司與其受眾的連結也會隨之消失。這便揭示了許多品牌當前所面臨的風險:依賴他人控管的平台。

第三方平台的風險

品牌在社交平台上追求曝光率,希望內容能夠觸及目標受眾。但在現實中,他們並不真正擁有這些受眾,只是在出租觸及面而已。算法決定了什麼內容能夠被看到,公司投入巨資打造的受眾群體,也可能因為政策變更或帳號被封而瞬間消失。

在這種情形下,品牌未能掌控使用者數據、互動方式及感情連結。即便投放了大量廣告,這些投入依舊取決於平台規則,而非品牌自身。

受眾與社群的區別

一個擁有50萬名LinkedIn追隨者的品牌擁有的是受眾,而另一個5000名參與成員的品牌則擁有一個社群。受眾是被動的,社群則是積極參與的。

品牌需要的不只是聽眾,而是能夠參與、互動並形成忠誠度的社群。因此,品牌需重新評估其策略,考慮在自有平台上建立並運營的可能性。

自有社群推動成長

當品牌掌控與受眾的互動時,它們不再受制於算法的調整和帳號的限制。真正的參與是因擁有價值而發生,積極的社群可以促進討論和體驗分享,從而增進品牌的長期忠誠度。

擁有自主社群的品牌能夠更有效地抵御外部平台變數所帶來的影響,並有效降低獲取使用者的成本。

品牌如何建立自主社群

許多今日成功的品牌,不僅僅銷售產品,而是創造一個消費者願意參與的環境。比如,Gymshark為其健身愛好者創建了專屬的會員空間,這讓健身愛好者不僅是消費者,更成為了品牌的一部分。

  • 掌控基礎設施:不論是私人會員空間,或是專門的內容中心,關鍵是品牌要擁有控制。

  • 著眼於使用者價值:人們加入社群,是因為在那裡能夠得益於價值,而不是接受品牌推廣。

  • 利用第三方平台:社交媒體應當充當引流角色,而非終點。

  • 促進真實的參與:鼓勵使用者自身的動力,而非被動參與。

建立社群並不等同於開設論壇,它是建立長期關係的戰略之舉。

擺脫租用,轉向自主

品牌唯有掌控其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才能確保穩定成長。它應該是屬於品牌的資產,而非隨外界政策變更而動搖的基石。